2019年11月30日,全国“艺术史:边界与路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圆形报告厅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协办,并由《民族艺术研究》杂志社、《现代传播》杂志社、《艺术传播研究》杂志社提供学术支持。会议邀请了全国各高等院校艺术理论界的诸多专家学者与业界人士,围绕“拓展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边界、开辟艺术史研究的新的路径、揭示艺术史研究的跨文化特质、把握艺术史研究的跨类型品格”的主题,进行了开放和多元的对话与讨论,旨在推动我国艺术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以进一步开拓艺术史学的新视域、新路径、新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姜绪范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自2011年艺术学升格门类以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实现了阶段性的发展,艺术史是艺术理论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艺术史的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重要问题和重大现象,既需要提升艺术史学科的影响力,更需要增进该学科内部及跨学科的交流。并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史论学科建设的成果,探讨了在当今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媒体的数字化潮流中,艺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建设趋势。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施旭升教授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介绍了艺术史学科的学术渊源与发展历史:作为源自西方的舶来品,艺术史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直至今天也依然遵循着西方的范式,以美术史为中心展开,格局偏狭偏小,缺乏大艺术的视野。一种基于世界艺术的艺术史的构建需突破西方的话语局限局霸权,需建立起跨文化跨门类的艺术史的学术视野,艺术可以是风格史、形式史,也可以是文化史、心灵史、精神史、观念史。所以艺术史研究需要不断打破边界,不断开辟新的路径,需要建构起一种真正跨越东西方文化并且兼容各个艺术门类的“大艺术史”。
本次会议分为上下两个半场,来自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社科院、北京服装学院、兰州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山东传媒学院、四川传媒学院、北京戏曲学院等高校的数十位知名教授和青年学者参加, 从“艺术史”的主题视角出发,共同探讨了如何突破艺术史边界、开创包容多元的艺术史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构建及未来发展的诸多问题。